柑桔省力化管理讲座(五)——病害防治
作者:虎穴 来源:果苗世界微信公众号 阅读量:20688 发布时间:2020-12-21
技术要点:在病虫防治上以预防为主,综合防治,混合用药,选用高效特效药,减少用药次数,以利于保护天敌,每种农药1年最好只用1次,不超过2次,与上次使用最好相距1年以上最佳,这样可使害虫抗药性减弱,利于防治。
1、黄龙病
(1)危害症状
柑橘黄龙病是世界柑橘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,主要分布在全球近50 个国家和地区,中国19 个柑橘生产省份(市、自治区)中,有11 个受到黄龙病的危害。柑橘黄龙病由一种限于韧皮部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引起,即黄龙病(HLB)菌,它能够侵染包括柑橘属、枳属、金柑属和九里香等多种芸香科植物。
黄龙病病树顶部、外围1~2枝或多枝新梢叶片不转绿,而呈均匀黄绿色,病叶极易脱落,该病为类细菌为害所致。病原通过带病接穗和苗木进行远距离传播,果园内近距离传播靠柑桔木虱。蕉柑、椪柑、红桔等品种最感病。黄龙病的防治,是一个思想统一和行动统一的过程,做到栽植无毒苗木、杀木虱、统防统治才能慢慢控制病害的传播。
黄龙病的主要症状是枝梢黄化,又叫黄梢病。柑橘多数缺素症会以“黄化”症状表现,又称之为“黄化病”。但“黄化病”可由多种因素而导致,缺素只是其中之一;而柑橘黄龙病则是韧皮部杆菌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病害。
柑桔的一些缺素症也有黄化现象,目前,管理不善的果园也非常多,营养失调、缺素、根部问题导致的黄化问题也非常突出,黄龙病树就隐藏在各种各样黄化的树之间,让种植户无法判断。所以,学会黄龙病的基本判断方法是非常重要的,也应该是每个橘农必备的知识。缺素黄化病与黄龙病相比,具体表现为如下表。
表2 黄龙病与缺素症对照表
病症 | 症状 |
缺钾
| 老叶的叶尖及叶缘部位首先开始变黄,并随缺钾程度的加重,黄化区域向下部扩展;树体全株生长衰弱,新梢数量少,梢短小而细弱,缺钾座果率低,落果严重,产量低;抗旱、抗病和抗寒能力降低;一些品种还会在枝干上出现流胶。 |
缺钙 | 在新梢叶片上症状明显,新梢叶片窄而小,叶片上部叶缘处首先呈黄色或黄白色,主、侧脉间及叶缘附近黄化,主、侧脉及其附近叶肉仍为绿色;花多,落蕾落花多,坐果率低,生理落果严重;果皮皱缩或软,果实味酸,汁胞皱缩或胶质化。 |
缺镁 | 多发生在老叶上,沿主脉出现不规则黄斑,黄斑扩大,在主脉两侧连成带状,最后只剩下叶尖和叶基部绿色,叶基部的绿色区通常呈“倒V”字形,绿色的“倒V”字尖朝向叶柄;镁为叶绿素重要元素,缺乏影响叶片光合作用,果实小,产量低;后期着色缓慢。 |
缺锌 | 主要出现在新梢的上、中部叶片。新生枝梢细弱,节间缩短,枝叶呈丛生状,小枝枯死;新生叶片明显缩短变小,着生更直立;缺锌新生枝细弱而短,枝叶叶片呈不规则的失绿斑点;产量大幅度下降,果实变小僵硬,不耐贮藏;果皮橙黄发淡,果肉木质化。 |
缺硼 | 新梢叶片生长不正常,嫩叶叶面有水浸状斑驳或细小黄斑,叶片扭曲,出现不同程度的畸形;成熟叶片和老叶主脉和侧脉变黄,严重时叶片主脉、侧脉肿大、木栓化;严重时全树黄叶脱落,节间和树干开裂,流胶;果实小,畸形,大量脱落,皮厚而硬,严重时果皮生乳白色微突起小斑,出现下陷的干枯黑斑。 |
黄龙病 | 黄化斑驳叶、黄化叶、黄梢,叶片转黄、最后叶片全黄,枝梢衰退、植株衰退死亡,发病病后期出现老树尾稍,果实红鼻子果,斜肩果,果子变软变皱缩。 |
(2)黄龙病的识别
黄龙现肉眼识别第一步:斑驳病叶识别
发病初期插金花,补充肥料不转见绿。在树冠中出现一条或数条叶色褪绿和叶脉稍黄的枝梢,称之“插金花”、“鸡头黄”等。随后其下段枝条的叶片和树冠其他部位的枝条叶片相继褪绿黄化。发病中期斑驳硬滑,叶片脆硬而滑。斑驳的枝条上再次抽发出缺素样枝梢,上缺素下斑驳是中期黄龙病典型特征。发病后期老叶叶柄黄化,老叶叶柄开始出现沿叶脉黄化,黄龙病沿叶脉黄化靠近叶柄端先黄、叶肉可比叶脉更黄
肉眼识别第二步:红鼻果可100%判断
病树树势逐渐衰弱,早抽新梢,枝弱、叶小,早开花、花量大,坐果少,果小,着色差。一些品种的病果,在果肩周围为橙红色,其他部位为青绿色,无光泽,称为“红鼻子果”或“红肩果”。橙类病果果皮浅暗绿色,果肩淡黄色,称为“青果”。
肉眼识别第三步:周边果园
因为黄龙病靠木虱传播,周边果园如果确认有黄龙病,如果自家果园出现无法判断的黄化问题,那么感染黄龙病的几率在80%以上。
肉眼识别总结:
黄龙病叶片分为:均匀无法转绿叶片、斑驳叶片、缺素叶片、黄骨叶片四种,以斑驳型叶片最为典型。黄龙病判别以斑驳叶片为主要指征,牢记病叶左右不对称、叶基先黄化、斑块交界不明显、病叶硬脆而滑这四个特征。
(3)防治方法:
①严格执行植物检疫,种植无病毒苗木
严格执行植物检疫,严禁带病苗木、接穗和果实传入无病区,最好不到疫区调苗。进行无毒鉴定和病原脱毒后建立无病母本园和无病苗圃;砧木种子和接穗要用49ºC湿热空气处理50分钟,1000毫克/升盐酸四环素或盐酸土霉素处理2小时或500毫克/升液浸泡3小时取出后用清水冲洗。严格防治柑桔木虱,及时挖出销毁病株。初发病的结果树用1000毫克/升盐酸四环素或青霉素注射树干有一定治疗作用。
②加强防治木虱,这是防控黄龙病的关键
黄龙病传播途径有两种:一是由带病柑橘木虱自然传播,二是带病苗木调运人为传播。目前一直沿用的防控方法是——“三板斧”,即砍病株、杀木虱、用无病苗木。其中,“杀木虱”能够阻断黄龙病原传播,是防控的有效手段和关键措施。
黄龙病在柑橘植株上的发病机理:一直以来,对于柑橘木虱,很多果农都面临着“看不见”“杀不死”的难点。木虱传毒效率极高,这是导致它成为众矢之的的主要原因。据调查,从废弃园迁飞到生产园中的木虱,带毒率为2%~14%;生产园有毒树上的木虱带毒率在13%~90%之间(取决于取食时间长短);若虫发育期传毒效率比成虫高20%。还有报道称,饲养在带毒柑橘树上的若虫羽化的成虫传毒效率达67%。个体相互间也能传毒,亲子传毒率3.6%,雄雌间传毒率2%—3%。不仅如此,仅一头带毒木虱就能传毒。所以木虱入侵成了柑桔黄龙病发生的主因素,如何防治木虱就成了防控黄龙病的主要方法。
对于木虱的防治,首先从其生长规律入手。
木虱生物学特性:据田间试验结果显示,未展叶的新梢是木虱产卵的场所及幼虫的食物;无适合产卵的新梢时,木虱食用老叶等直至新梢抽出后产卵,或者飞走寻找其它幼树或附近正在发梢的树。调查结果说明,木虱年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夏秋多、冬春少的规律。
防治柑橘木虱包括以下几点:经常巡查检测;抓冬季、新梢抽发前、幼树期等关键期防治;统防统治;轮换用药,地上地下双管齐下,每半年土施+每月喷施;减少周边芸香科植物及木虱;选择性药保护天敌等。
在柑橘木虱的防治方面,目前仍以化学防治为主,防治柑橘木虱可使用的农药主要有: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(5.7%乳油)6000倍液、绿亨108®-甲维·高氯氟(5%水乳剂)1000倍液、绿亨109®(30%高氯•吡虫啉悬浮剂)1500倍液、阿维•杀虫单(20%微乳剂)500倍液、阿维•杀虫单(20%微乳剂)500倍液、吡蚜酮(优杀®)(50%可湿性粉剂)2500倍液。另外,阿维菌素、毒死蜱、菊酯类、啶虫脒、噻虫嗪、吡虫啉等均有效果。
用药技术细则
统防统治:废弃果园是木虱的病窝,应全面治理,不留死角。树冠喷药,滴水为度。
快速打药:内吸系统性农药:使用土施(淋施)、树干注射等方法。需提前施用,有效期>40~100天,长短与农药种类、树体大小、土壤类型、灌溉等因素有关。吡虫啉、螺虫乙酯、仲丁威等都为常用系统性农药,但仅用这些农药并不能完全阻止黄龙病的蔓延。
轮换用药:目的是防止木虱产生抗药性。我国年用同种药12次以上,巴西年喷药6-15次,佛州年喷药8-12次,喷药次数较多,容易使木虱产生抗性,故要轮换用药。
打药时期:冬季清园1~2次十分重要,用广谱杀虫剂、拟除虫菊酯较好;在新梢抽生前杀灭成虫,减少繁殖群体。
保护寄生蜂:保护姬小蜂,除虫脲、机油、高岭土比较好,哒螨灵次之。木虱取食时,通过唾液将病菌进行传播。因此,干扰木虱取食也是防治的手段之一。对此,幼树和成年树有不同防治措施。
③挖出病株,砍病树,及时补植大苗
黄龙病发生区,应用防虫网室培育部分大苗,因在防治木虱的情况下,会有零星发病单株,发现后应及时挖出,运出园区销毁,同时用培育好的大苗及时补植,确保园区产量稳定。对于大树,如不便挖根,则对锯断的病树桩必须开十字口,然后用大剂量除草剂灌注处理,再加盖黑色薄膜,防止其再生。
2、溃疡病
(1)症状
柑橘溃疡病属于细菌性病害,危害柑橘叶片、枝梢和果实。为害严重会造成落叶、枯梢,影响树势。该病系国内外植物检疫对象,在我国不少柑桔产区都有发生,以广西、广东、福建、浙江等沿海地区为重,但目前在内地的湖南、湖北、江西均大量发生,四川也有部分地区发生,重庆是我国唯一的非疫区。
溃疡病危害柑桔的嫩梢,嫩叶和幼果。叶片发病后开始在叶背出现针尖大的淡黄色或浅绿色油渍状斑点,后扩大成灰褐色近圆形病斑,病斑穿透叶片正反两面并隆起。但叶背隆起较正面明显,中央呈火山口开裂,木栓化,周围有黄褐色晕圈,病斑直径一般2~5毫米,有时几个病斑连结成不规则的大斑。枝上病斑与叶上相似但较叶上更突起。果上斑病比叶上病斑更大木栓化突起更显著,中央火山口开裂更显著,果实成熟后晕圈消失。常引起落叶落果,降低产量和品质。
(2)传播方式
柑橘溃疡病原细菌在柑橘叶、枝梢和病果病部组织内越冬,尤其以秋梢上的病斑是越冬的主要场所,翌年温度适宜、湿度大时,细菌从病部溢出,借风、雨、昆虫和枝叶相互接触作短距离传播,病菌落到寄主的幼嫩组织上,由气孔、伤口侵入,潜育期3-10天,高温多雨时,病害流行。远距离传播靠带病苗木接穗和果实。苗木、幼树和幼嫩组织易感病,老叶和成熟果实少发病。宽皮柑桔类发病轻,目前杂柑品种抗病力强,如爱媛30号、爱媛38号、春见、天香、清见等均表现为极强的抗病力。
(3)发病规律和时期
溃疡病发病规律:溃疡病的发生与温度、湿度有密切相关,该病发生的最适温度为25-30℃,以高温高湿的夏梢发病最重,其次是秋梢、春梢。
易发病时期:溃疡病自4月上旬至10月下旬均可发生,5 月中旬为春梢的发病高峰;6、7、8月为夏梢的发病高峰,9、10月份为秋梢的发病高峰,6-7月上旬为果实的发病高峰。嫩梢叶在萌发后20~55天,幼果在落花后35~80天其气孔形成多且处于开放阶段,病菌易侵入而大量发病。柑橘溃疡病发生的温度范围为20~35℃,最适为25~30℃,高温高湿天气是流行的必要条件。暴风雨和台风给寄主造成大量伤口,及潜叶蛾的为害,都会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入。
(4)柑橘溃疡病和疮痂病的区分
①溃疡病叶片上的病斑是向正反两面突起的,即向叶面和叶背突起,后期病斑中心下陷破裂;疮痂病,叶片病斑多在正面凹陷,背面呈圆锥形,即叶正面是凹的,背面是凸起的。木栓化突起,病斑表面粗糙。
②要看看病斑周围是否有黄晕。溃疡病,叶片上的病斑,周围多有黄绿色晕圈;疮痂病,叶片病斑无黄晕。
③看是否会造成叶片扭曲、畸形。疮痂病,病斑多时,造成叶片扭曲、畸形;而溃疡病不会。
雨前喷无机铜制剂:柑橘溃疡病是细菌病害,传播以风、雨为主要媒介,因此夏秋风雨过后溃疡病都可能大发生。密切关注天气预报,在风雨来临前喷布杀灭能力较强的无机铜制剂,压低果园环境中的溃疡病菌基数,能大大减少溃疡病发生、蔓延的几率。雨后喷内吸性的溃疡病药物:风雨过后,害菌可能侵入了树体内部,潜育期3~10天,雨停后应立刻喷布内吸性的溃疡病药物,可以杀灭进入了树体的致病原防患于未然。
疮痂病主要危害柑桔的嫩叶、嫩梢、幼果和花。叶片初生油渍状黄褐色小点,后逐渐扩大为木栓化并向叶背隆起,呈锥形疮痂状,叶正面多凹陷形如“漏斗”,病斑不透叶面(这一点是与溃疡病的根本区别),多个病斑连在一起时叶片常扭曲成畸形,表面粗糙。枝梢受害时变短、扭曲,表面粗糙。幼果果面呈瘤状突起,木栓化,果皮厚、畸形、易早落。天气潮湿时,斑面长灰色薄粉霉(分生孢子)。
柑橘疮痂病与溃疡病患部均表现木栓化病斑,两病除病原菌根本不同外,症状上也有许多不同点,其中最大差异是,疮痂病叶扭曲畸形,溃疡病叶形状大小正常。
防治方法:冬季剪除带病枝叶,消除越冬病原。加强肥水管理,使嫩梢抽生整齐健壮。在春芽长超过4毫米和落花2/3时,各喷药1次防治,药剂有苯醚甲环唑(10%水分散)1000倍液,甲霜·锰锌 (58%可湿性粉剂)600~800倍液,硫磺·锰锌(70%可湿性粉剂)500倍液,50%退菌特500~800倍液,50%多菌灵800~1000倍液。
(1)发病原因:(1)①在碱性或石灰性土壤中,铁被固定为难溶性化合物,如四川分地的紫色页岩土壤极易缺铁。②低温干燥或盐类异常积累影响铁的吸收。④灌水过勤使可溶性铁化合物流失过多而缺铁。(4)磷肥施用过多使吸收到体内的过剩磷与铁化合而在体内固定。⑤锰和铜的过剩吸收,使体内铁氧化而失去活性。⑥枳等砧木品种对铁的吸收利用能力较差。
(2)防治方法:①碱性土壤应多施绿肥、土杂肥等有机肥和酸性肥料。②靠接铁素吸收率高的砧木,如资阳香橙(软枝香橙)、红橘、枸头橙、本地早和枳橙等。③搞好排灌工作,防止旱涝发生。④在春季和秋季枝梢大量发生时喷岭石铁肥I型300倍液,喷2~3次,有特效。⑤在新叶期叶面喷洒0.2%-0.3%的硫酸亚铁溶液;或在树干上打孔,用高压方法注入硫酸亚铁、柠檬酸铁或多价螯合铁等溶液;或截断部分树根,让其吸入硫酸亚铁溶液。
未完待续
下期预告:柑桔省力化栽培(六)——柑桔虫害防治
咨询电话(重庆果之王公司):
15102343399(陈利娟)
13608343799(周诗)
13608348799(陈贵虎)
关注下列微信公众号,了解果树品种,学习果树管理知识!
联系电话:
4006616699(免费电话,拨打免话费)
13608343799(应柳,客户经理);
15102343366(王坤刚,大客户经理);
13608348799(陈贵虎,大客户经理);
地址:重庆市铜梁区巴川街道玉皇村6社(果之王公司)